第5章 筹资管理计算公式
一、资金需用量预测方法
原理
资金占用:资产
资金来源:负债+股东权益
1)资金来源=经营性来源+筹资性来源
2)经营性资金来源=经营性负债;
3)筹资性资金来源=外部筹资来源+内部筹资来源
=(筹资性负债+外部股东权益)+留存收益(内部股东权益)
4)筹资性资金来源=资产-经营性负债
5)外部筹资来源+内部筹资来源(留存收益)=资产-经营性负债
6)外部筹资来源=资产-经营性负债-留存收益
1、因素分析法(预测对象:资金来源总额)
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长率)×(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增长率)
2、销售百分比法(预测对象:外部筹资来源增加额)
概念:
总公式:需要增加的资金量=资产增长额-敏感负债增长额=筹资性负债+外部股东权益+内部股东权益=筹资性资金来源
a基期敏感资产额、基期敏感负债额;
b敏感资产增长额、敏感负债增长额;
c销售增长额=预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额/基期销售额;
d敏感资产销售百分比=基期敏感资产额/基期销售额、敏感负债销售百分比;
e需要增加的资金来源=需增加的筹资性资金来源;
f预测外部融资需求量(外部筹资来源增加额);
g利润留存=留存收益的未分余额;
h销售净利率=基期净利/基期销售收入、利润留存率(1-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1-利润留存率);
1.预测销售增长额、销售增长率、销售净利率、利润留存率、股利支付率
2.预测敏感(经营性)资产或负债的增长额
1)敏感资产增长额(随销售额同比增长)
=基期敏感资产额×销售增长率
=基期敏感资产额×(销售增长额/基期销售额)
=销售增长额×(基期敏感资产额/基期销售额)
=销售增长额×敏感资产销售百分比
2)敏感负债增长额(随销售额同比增长)
=基期敏感负债额×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额×敏感负债销售百分比
3.预测需要增加的资金量(需要增加的内、外部筹资额)
需要增加的资金量=资产增长额-敏感负债增长额
=敏感资产增长额+非敏感资产增长额-敏感负债增长额
=(基期敏感资产额-基期敏感负债额)×销售增长率+非敏感资产增长额
=(敏感资产销售百分比-敏感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增长额+非敏感资产增长额
4.预测利润留存(增加的内部筹资额)
利润留存=预计净利润-预计股利支付额
=预计销售额×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
=预计销售额×销售净利率×利润留存率
5.预测外部融资需求量(外部筹资来源增加额)
外部融资需求量=预计需要增加的资金量-利润留存
=(基期敏感资产额-基期敏感负债额)×销售增长率+非敏感资产增长额-利润留存
=(敏感资产销售百分比-敏感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增长额+非敏感资产增长额-利润留存
3资金习性预测法
概念:不变资金(固定资产、最低营运资金、材料和成本最低储备)、变动资金(构成产品实体原材料、外购件;最低储备外存货和应收),半变动资金(辅助材料占用资金)。
资金习性模型:
资金总额(Y)=不变资金(a)+变动资金(bX)
不变资金总额a、单位产销量所需变动资金b
1)高低点法
2)直线回归法
预测方法:
根据资金占用总额与产销量关系预测(预测对象:资金来源总额)
1.根据企业整体的资金占用总额与产销量的关系预测,在资金习性关系式Y=a+bX中:
1)Y为企业整体的资金占用总额,X为产销量(或销售额);
2)a为企业整体的不变资金总额;
3)b为企业整体的单位产销量(或销售额)所需变动资金。
2逐项分析法(预测对象:筹资性资金来源总额)
1)某项目的资金习性关系式Y=a+bX中:
①Y为某资金占用项目(或资金来源项目)总额,X为产销量(或销售额);
②a为某资金占用项目(或资金来源项目)的不变资金总额;
③b为某资金占用项目(或资金来源项目)单位产销量(或销售额)的变动资金。
2)资金总额习性模型为:∑Y=∑a+∑bX
①不变资金总额(∑a)=∑各项资产的不变资金占用额-∑各项经营负债的不变资金来源额
②单位变动资金(∑b)=∑各项资产的单位变动资金占用额-∑各项经营负债的单位变动资金来源额
③预计资金需要量(∑Y)=预计资产总额-预计经营负债
在逐项分析法下,预计资金需要量是指筹资性资金来源总量,即:
预计资金需要量=预计资产总额-预计经营负债
预计需要增加的资金量(需要增加的内、外部筹资额)
=预计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总额
外部融资需求量=预计需要增加的资金量-利润留存
筹资性资金来源=资产-经营性负债=筹资性负债+股东权益
筹资性资金来源,即筹资性负债。
二、资本成本(率)
(一)资本成本含义与原理
1.含义: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结果,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出资者的报酬:必要收益率、使用者的代价。
2.构成
筹资费用、占用费用;资本成本率:一般模式下的占用费和筹资费的比率、贴现模式下的内部收益率。
3.性质——资本成本是风险的函数:与投资者风险正相关、与企业风险负相关。
1)从出资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本成本即出资人的必要收益率,与出资人承担的风险正相关,即:出资人承担的风险越大,其必要收益率越高,则企业的资本成本越高。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本成本与企业承担的风险负相关,即:企业承担的风险越大(意味着出资人承担的风险越小),则企业负担的资本成本(即出资人的必要收益率)越低。
(二)资本成本的作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业绩评价
对于筹资方式、资本结构、投资项目、整体业绩的评价
1.比较筹资方式、选择筹资方案的依据(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筹资应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方式)
2.平均资本成本是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最佳资本结构:平均资本成本率最小、企业价值最大)
3.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标准(预期报酬率>资本成本率)
4.评价企业整体业绩的重要依据(企业的总资产税后报酬率应高于其平均资本成本率,才能带来剩余收益)
(三)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
资本成本率计算的基本模式
1)一般模式(不考虑货币价值)
资本成本率=年(税后)资金占用费/(筹资总额-筹资费用)
2)贴现模式(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使“筹资净现值=筹资净额现值(现金流入量现值)-未来资本清偿额现金流量现值(现金流出量现值)=0”的折现率;计算方法与“内部收益率(IRR)”相同(参见“投资管理”)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内部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预期收益率,相对于必要收益率(市场利率)而言。
1、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资本成本(率)
注:利息可在税前支付,考虑利息抵税作用。因为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利息作为财务费用,属于总营业成本之一,属于应当减去项目成本和费用之一。利息本身的25%,即抵减了营业收入的部分的25%,就是抵税收益,在计算占用费用时,应当减去。
1)一般模式
债务成本(率)=[年利息x(1-所得税率)]/[筹资总额(1-筹资费用率)]
若:筹资总额=计息基数,如平价发行债券或银行借款筹资,则:
债务成本(率)=[年利率x(1-所得税率)]/(1-筹资费用率)
2)贴现模式
求解债务资本成本(率)
令:筹资净现值=筹资净额现值-未来资本清偿额现金流量现值=0,可得:
筹资总额×(1-筹资费用率)-年利息×(1-所得税率)×(P/A,k,n)-本金(或面值)×(P/F,k,n)=0
整理,可得:
年利息×(1-所得税率)×(P/A,k,n)+本金(或面值)×(P/F,k,n)-筹资总额×(1-筹资费用率)=0
求解:折现率k,即为债务资本成本。
计算方法与债券的内部收益率相同,只是将年利息替换为税后利息,将债券目前购买价格替换为筹资净额。
比较:债务资本成本率与IRR:内含报酬率、内部收益率、投资报酬率、预期收益率。
(1)定义:
使净现值为0、
使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为0、
使投资方案每年利息现值之和+最终残值或本金复利现值与原始投资额为0、
资本回收额年金现值和复利终值之和与原始投资额为0
的贴现率,在不同时点的称谓;
(2)必要收益率、基准折现率(市场利率)。
(3)插值法与逐次测算法
(4)债务资本成本(率)、融资租赁资本成本(率)、内含报酬率(投资管理)、内部收益率(股票)。
(5)债券的内部收益率(内含报酬率)
1)含义
①使“债券投资的净现值=0”的折现率
②使“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目前购买价格”的折现率
【注意】
以市场利率(必要收益率)为折现率计算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为债券的内在价值;
以内部收益率为折现率计算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为债券当前的市场价格。
若:内在价值=市场价格,则:市场利率(必要收益率)=内部收益率。
2)票面利率VS内部收益率
①平价债券:内部收益率=票面利率
即: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内部收益率
面值=内在价值=目前购买价格
②溢价债券:内部收益率<票面利率
③折价债券:内部收益率>票面利率
(6)股票投资的收益率
股票收益的来源:股利收益、股利再投资收益(无须单独考虑)、转让价差收益
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1)含义
①使“股票投资的净现值=0”的折现率
②使“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目前购买价格”的折现率
2)固定增长模式下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RS=D1/P0+g,RS=D0(1+g)/P0+g其中:
①D1/P0:预期股利收益率
②g:资本利得收益率、股利增长率、股价上涨率。
RS:内部收益率。
【注意】
上述公式也用来计算普通股及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
3)零增长模式下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RS=D/P0
2、融资租赁的资本成本(率)——只能按贴现模式,采用插值法计算
出租人的资本成本率
①每年末支付租金,期末残值归出租人所有
令:设备价款-年租金×(P/A,Kb,n)-残值×(P/F,Kb,n)=0,求解:折现率Kb
②每年末支付租金,期末残值归承租人所有(或期末无残值)
令:设备价款-年租金×(P/A,Kb,n)=0,求解:折现率Kb
③每年初支付租金,期末残值归出租人所有
令:设备价款-年租金×(P/A,Kb,n)×(1+Kb)-残值×(P/F,Kb,n)=0,求解:折现率Kb
3、优先股的资本成本(率)
①固定股息率优先股(各期股利相等)——按一般模式计算
优先股资本成本率= 年固定股息/[发行价格x(1-筹资费用率)]
②浮动股息率优先股
只能按照贴现模式计算,假定各期股利的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与普通股资本成本的股利增长模型法计算方式相同。
4、普通股的资本成本(率)
①股利增长模型法——“股票内部收益率”公式的应用(参见“投资管理”)
Ks=D0(1+g)/P0(1-f)+g=D1/P0(1-f)+g;
D1=D0(1+g)
D1代表下期(预计第1年末)获得的股利;
D0代表当期(0时点)获得的股利。
g代表股利增长率、资本利得率、股价增长率。
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假定资本市场有效,股票市场价格与价值相等,无风险报酬率为Rf,市场平均报酬率为Rm,某股票贝塔系数β,则普通股资本成本为:
Ks=Rf+β×(Rm-Rf)
(3)参考:使净现值为0的折现率
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1)含义
①使“股票投资的净现值=0”的折现率
②使“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目前购买价格”的折现率
比较: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股票投资的收益率
股票收益的来源:股利收益、股利再投资收益(无须单独考虑)、转让价差收益
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1)含义
①使“股票投资的净现值=0”的折现率
②使“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目前购买价格”的折现率
2)固定增长模式下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RS=D1/P0+g,RS=D0(1+g)/P0+g其中:
①D1/P0:预期股利收益率
②g:资本利得收益率、股利增长率、股价上涨率。
P0:股票发行价格,或0时点股票价格,或目前市场价格;D0:股票当期支付的股利,或0时点的股利。
RS:内部收益率。
【注意】
上述公式也用来计算普通股及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
3)零增长模式下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RS=D/P0
拓展:
股票估价基本模型
固定增长模型--股利增长率固定:
固定增长模式下股票的内部收益率
RS=D1/P0+g,RS=D0(1+g)/P0+g,推出
Po=D0(1+g)/(Rs-g)
零增长模式——固定增长模式的特例
Po=D/Rs
链接:
债券估价基本模型
债券估价的基本模型——每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PV=I×(P/A,i,n)+M×(P/F,i,n)
【注意】折现期(n)——持有期限:评估基准日~到期日(或转让日)的时间间隔
5、留存收益的资本成本(率)
①留存收益作为内部融资来源,其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不产生现金流出。
②计算方法与普通股成本相同
留存收益相当于普通股股东用所获得的利润对公司的再投资,普通股股东对留存收益再投资所承担的风险与投入公司的股本相同,因而对留存收益所要求的收益率(即留存收益成本)也与普通股相同。
③留存收益作为内部融资来源,在应用股利增长模型法时,不考虑筹资费用。
链接:
平均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的计算
以各项个别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重为权数,对各项个别资本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权数的确定:账面价值权数、市场价值权数、目标价值权数。
边际资本成本的计算
1.含义:企业追加筹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权数:目标价值权数。
三、杠杆效应
杠杆效应原理:由于特定固定支出或费用的存在,导致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放大”变动性的效应
(一)经营杠杆效应——产销量的变动“放大”息税前利润的变动
1.息税前利润(EBIT)——资产报酬
依据本量利分析式: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经营成本-固定经营成本
=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经营成本
=销量×单位边际贡献-固定经营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经营成本
【注意】
息税前利润属于资产报酬,完全是经营活动的结果,与筹资活动无关(因尚未减除利息费用)。筹资活动只影响息税前利润在债权人的收益(利息费用)和股东的收益(利润)之间的分配,而不影响息税前利润的大小。
2.经营杠杆效应
1)含义
由于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产销量或销售额)变动率的现象。
2)原理
①只要企业存在固定经营成本,就存在经营杠杆效应
由于固定经营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当业务量增加时,销售收入等比例增加,而成本总额中只有变动经营成本与业务量同比增加,固定经营成本不变,从而使成本总额的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单位固定成本降低,提高单位产品利润),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
②经营杠杆效应由业务量的变动激活
不同的业务量水平具有不同的经营杠杆程度(业务量水平越高,经营杠杆程度越低),用经营杠杆系数(DOL)衡量。
3.经营杠杆系数(DOL:degree of operating leverage)
1)定义公式
DOL=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2)计算公式
下期DOL=基期边际贡献/(基期边际贡献-固定经营成本)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下期DOL=基期销售量x(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基期产销量x(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经营成本]
=1+固定经营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
3)经营杠杆系数的性质
①经营杠杆系数是产销量的函数,不同的产销量水平具有不同的经营杠杆系数,产销量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小,逐渐接近于1(息税前利润与产销量等比例变动,无经营杠杆效应),经营杠杆作用越弱;产销量为0时,DOL=0。
②在息税前利润>0的状态下,只要存在固定经营成本,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即经营杠杆作用一定存在;但随着息税前利润的上升,经营杠杆系数逐渐变小(趋近于1),经营杠杆效应减弱。
③固定经营成本越高,经营杠杆作用越强、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如果企业不存在固定经营成本,则不存在经营杠杆作用,经营杠杆系数=1(息税前利润与产销量等比例变动,无经营杠杆效应)。
④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EBIT=0)时,经营杠杆系数无穷大,表明微利状态下,经营杠杆作用会很强。
4.影响经营杠杆的因素
1)成本结构中的固定成本比重
2)息税前利润——受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经营成本总额的影响
5.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
生产经营上的原因(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波动的风险。——经营活动的结果,与筹资活动无关
2)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①经营杠杆放大市场和生产等因素变化对利润波动的影响——经营杠杆“放大”经营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动性),经营杠杆作用越强,经营风险越高。
②经营杠杆本身并不是资产报酬不确定的根源,经营杠杆不存在(DOL=1),经营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动性)仍会存在,只是不会被“放大”(息税前利润与产销量等比例变动)。
(二)财务杠杆效应——息税前利润的变动“放大”每股收益的变动
1.(普通股)每股收益
=[(息税前利润-利息)x(1-所得税率)-优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数
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利息
净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x(1-所得税率)-优先股股利
2.财务杠杆效应
1)含义
由于固定性资本成本(利息费用、优先股股利等)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普通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即每股收益承担的风险大于经营风险)的现象。
2)原理
①只要企业融资方式中存在固定资本成本,就存在财务杠杆效应
由于固定资本成本不随息税前利润变动而变动,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减除固定资本成本后的普通股收益将产生更大幅度的增长(降低每一元息税前利润分摊的固定资本成本,从而提高每股收益)。
②财务杠杆效应由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经营风险)激活
不同的息税前利润水平具有不同的财务杠杆程度(息税前利润水平越高,财务杠杆程度越低),用财务杠杆系数(DFL)衡量。
3.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
1)定义公式
DFL=普通股盈余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2)计算公式
①不存在优先股下期
DFL=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利息)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润总额
=1+基期利息/基期利润总额
②存在优先股
DFL=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利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固定资本成本:利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提示:优先股股利税后支付,关于优先股股利的税前固定资本成本,要优先股股利数额除以75%。
3)财务杠杆系数的性质
①财务杠杆系数是息税前利润的函数,不同的息税前利润水平具有不同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低,逐渐接近于1(每股收益与息税前利润等比例变动,无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作用越弱;息税前利润=0时,DFL=0。
②在普通股收益>0的状态下,只要存在固定资本成本,财务杠杆系数恒大于1,即财务杠杆作用一定存在;但随着普通股收益的上升,财务杠杆系数逐渐变小(趋近于1),财务杠杆效应减弱。
③固定资本成本越高,财务杠杆作用越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如果企业不存在固定资本成本,则不存在财务杠杆作用,财务杠杆系数=1(若所得税税率和普通股股数不变,每股收益与息税前利润等比例变动,无财务杠杆效应)。
④当息税前利润=利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时,普通股收益=0,财务杠杆系数无穷大,表明经营收益刚好抵偿固定资本成本的状态下,财务杠杆作用会很强。
4.影响财务杠杆的因素
1)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重
2)普通股盈余水平——受息税前利润、固定性资本成本高低的影响
3)所得税税率水平
5.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
由于(债务)筹资原因产生的(固定)资本成本负担而导致的普通股收益波动(大于息税前利润波动)的风险,产生原因是资产报酬的不利变化(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固定负担。
【注意】
①财务风险是债务筹资活动结果,但不能脱离经营风险而独立存在,是“叠加”在经营风险基础之上的风险。即:经营风险导致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产生波动性,而债务筹资使企业承担固定资本成本负担,用不稳定的资产报酬(息税前利润)去抵偿固定的资本成本(如利息费用),就产生了财务风险,表现为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波动性(每股收益承担的风险)大于息税前利润的波动性(经营风险),多出的波动性部分,即为财务风险。
②每股收益是息税前利润的函数,经营风险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同时,也必然导致每股收益的变动。每股收益的变动性,通常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2)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杠杆放大了资产报酬变化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即在经营风险的基础上“叠加”了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表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放大的普通股收益的波动程度越大,在经营风险基础上叠加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三)总杠杆效应——产销量的变动“放大”每股收益的变动(两步“放大”效应的综合)
1.总杠杆效应
由于固定经营成本和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
2.总杠杆系数(DTL:Degree of Total Leverage)
1)定义公式:
DTL=普通股盈余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2)计算公式
下期DTL=DOL×DFL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利润总额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边际贡献-(固定经营成本+固定资本成本)]
无优先股
下期DTL=DOL×DFL
=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固定资本成本)
=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利息)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利润总额
存在优先股
下期DTL=DOL×DFL
=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利息
=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利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固定资本成本(利息、税前优先股股利)
3.总杠杆与公司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在公司风险水平(总杠杆系数)一定的情况下,经营风险(经营杠杆)和财务风险(财务杠杆)之间此消彼长。
企业类型特 征经营杠杆(经营风险)财务杠杆 (财务风险)
资本密集型固定资产比重大高低
劳动密集型变动成本比重大低高
初创期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产销业务量小高低
扩张成熟期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
产销业务量大低高
四 资本结构
(一)资本结构的含义
1.资本结构
1)广义:全部债务与股东权益的构成比率。
2)狭义: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构成比率,短期债务作为营运资金管理(不属于资本范畴)。所以,资本结构也叫长期负债权益率。
2.最佳资本结构——同时满足:
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2)企业价值最大。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此消彼长关系)
因 素性 质对资本结构影响
经营状况的稳定性和成长率产销量稳定高负债(经营风险低、可较多负担固定财务费用)
产销量和盈余具有周期性低负债(经营风险高、负担固定财务费用会承担较大财务风险)
产销量增长率高高负债(利用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
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财务状况良好、信用等级高债权人投资风险小、债务成本低
资产结构拥有大量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发行股票融通资金
拥有较多流动资产更多依赖流动负债
资产适用于抵押贷款负债较多
以技术研发为主负债较少(经营风险较高)
企业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态度股权分散更多采用权益资本
(以分散风险)
少数股东控制
(股权集中)采用优先股或债务资本
(防止控股权稀释)
稳健的管理当局低负债
行业特征和企业发展
周期产品市场稳定的成熟产业高负债(经营风险低)
高新技术企业低负债(经营风险高)
初创阶段低负债(经营风险高)
发展成熟阶段高负债(经营风险低)
收缩阶段低负债(经营风险高)
税务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得税率较高高负债(债务资本的抵税作用大)
紧缩货币政策市场利率高,债务资本成本大
(四)资本结构优化
1.每股收益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EBIT-EPS无差别点)
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earnings per share
使两种筹资方式下每股收益相等的息税前利润(或业务量)水平。
2)决策原理:息税前利润越高,越适合举债融资——财务杠杆效应
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长,股权资本需要分配更多的利润,债务资本则只需支付固定的利息费用。
当息税前利润超过无差别点时,企业的资本报酬率高于债务利率,采用股权融资会分配更多的利润,减少普通股股东每股收益;采用债务融资只支付固定债务利息,会增加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提高净资产报酬率。
3)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存在条件——两个筹资方案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不同
EPS=[(EBIT-I)x(1-T)]/N
可以看做,Y=[(X-I)x(1-T)]/N,Y:EPS,X:EBIT,斜率:(1-T)/N
两种方案,超过无差别点EBIT时,选择斜率大的,股数N小的Y:EPS大,适合举债融资;低于无差别点时,选择斜率小的,股数N大,Y:EPS小,适合股权融资。
【注意】在资本总额相同的条件下,两个筹资方案的股数(N)不同,则其负债水平也必然不同,由此,利息费用(I)也不同,即:
股数(N)多的方案利息(I)少,股数(N)少的方案利息(I)多。
4)决策规则:当预期EBIT超过无差别点时,应选择斜率较大的方案,即股数较少、负债较多(财务杠杆效应较大)的方案,将获得更高的EPS,反之,应选择股数较多、负债较少的方案(增股方案)。
即:息税前利润越高,越适合举债融资。
5)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
假设不存在优先股,令EPS1=EPS2,可得:
[(BENIT-I大)x(1-T)]/N大=[(BENIT-I小)x(1-T)]/N小
解得: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EBIT=(N大xI大-N小xI小)/(N大-N小)
注意】
每股收益是从企业整体角度计算的。因此,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方程左右两边反映的是某一筹资方案实施之后的企业整体的利息及股数状态,即必须把企业现有(未实施某一筹资方案之前)的利息及股数考虑进去。
2.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
1)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可能的筹资组合方案的平均资本成本,选择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方案。把每组筹资方案,个别资本成本率与权数之积的和,相比较,选取最小值。
2)侧重于从资本投入的角度对筹资方案和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分析。
3.公司价值分析法
1)基本思路:在考虑市场风险基础上,以公司市场价值为标准,进行资本结构优化。能够提升公司价值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资本结构。
【注意】每股收益分析法和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都是从账面价值的角度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没有考虑市场反应,也即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2)适用情况:用于对现有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3)原理:寻求使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企业价值(V)=股票市场价值(S)+长期债务价值(B)(股票:spare、债券:bond)
=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率+长期债务价值
权益资本成本(率)=Rf+β(Rm-Rf),即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组合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主要是指股票)
平均资本成本KW=Kb×B/V+KS×S/V
本章小结
一、衍生工具筹资
1.可转换债券
2.认股权证
3.优先股
二、资金需用量预测
1.因素分析法
2.销售百分比法
3.资金习性预测法
三、资本成本及其计算
1.资本成本的含义、作用
2.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
3.资本成本的计算(个别资本成本、平均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
四、杠杆效应与公司风险
1.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
2.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
3.总杠杆与公司风险
五、资本结构
1.资本结构及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
2.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3.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1)每股收益分析法
2)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
3)公司价值分析法
2018年2月21日整理